作者:佚名       来源于:学习力教育中心

  后来,叶松林不断摸索,渐渐研发出适合曲周地形特征、土壤属性的机械化设备。“小麦玉米产量不断提高,让大家很振奋!村民握住我的手的那一瞬间,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也懂得了老一辈专家把时光奉献给这里的原因。”

  坐在小马扎上,与村民在院子里一起吃饭,幽暗的灯光把每个人的脸都照得很清晰,似懂非懂的方言越听越入耳,聊聊地里的农活,谈谈家长里短。慢慢地,叶松林爱上了这片土地。

  毕业后,叶松林选择留在曲周实验站,继续从事农业绿色发展相关研究。他还流转承包了千亩农田,探索小农户的规模经营。

  站在曲周实验站旁的300亩绿色基地,青绿色的苗田,一眼望不到边。这里有科学施肥、绿色种植、节能减排等一系列对比实验。

  “曲周是黄淮海平原耕种模式的缩影,如果绿色发展探索成熟了,可以在全国推广应用,为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作出贡献。”实验站副站长张宏彦说,这需要一代代农大人的接续奋斗。

  “我是农村孩子,别人问我,为啥研究生毕业了还留在农村?我后来想想,留在农村,是情怀、是责任,也是精神的传承。”叶松林说。

  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咱们农村要发展,关键还是得有人,有年轻人”

  傍晚,前衙村村头广场上,跳舞的大婶,放着动感的音乐。孩子们穿梭其中,奔跑嬉戏。几位老人坐在一旁的长椅上,享受着日落前温暖的阳光……

  小院学生们支起小桌子、小板凳,摆上两口火锅,洗菜、切菜、调料。晚上,他们邀请了曲周科技小院创建人之一、中国农大张福锁院士,以及曲周县委书记孟凡雄、前衙村村支书龙书云,大家一起吃顿饭,聊聊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曲周怎么干、小院怎么干。

  坐在小院里,布满院子的葡萄藤蜿蜒着攀爬在头顶,花骨朵圆润可爱。小院学生养的两只小狗,雀跃地围着人脚边打转。

  不一会儿,火锅咕嘟咕嘟开了,大家也打开了话匣子……

  “吨半粮(一亩地年产量超1500公斤)的试验已经搞起来了,产量增加的同时,如何减少资源环境损耗,这是下一步要发力的地方。”

  “现在咱们的葡萄种植,收成有了,接下来怎么办?可不可以做成葡萄酒,发展一些延伸产业?或者能不能建一些民宿,把旅游做起来?”

  “为了将产业做大,还迫切需要银行的金融支持,同时还要考虑加强与市场对接,通过电子商务引入新的商业模式。”

  “咱这儿现在办了个不错的养老院,以后周边城市的老人,如果喜欢山清水秀的环境,也可以来养老。”

  “乡村振兴是全面的,不只在产业一方面。你看,学生一来,村里就有生气了,和村里人聊聊天,组织各种活动。有的学生还给村干部当助理,有的挂职担任妇女主任,干得可不错咧。”

  “咱们农村要发展,关键还是得有人,有年轻人。怎么才能让村里更多的人才成长起来,怎么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到家乡,要干的事儿还多着呢。”

  …………

  温暖的灯影里,热烈的讨论中,科技小院的发展方向,前衙村、曲周县的未来图景,一点点铺展开来。

  收拾碗筷,打扫院子,准备好明天下地的工具,再次坐到桌前,已是晚上10点多。学生开始记录工作日志。

  从2009年小院创立之初,工作日志成为每位小院学生的必修课,记录工作,总结思路,分享感受。

  翻看这些日志,15年间,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呈现眼前:

  黄志坚:推动王庄村合作社给社员统购肥料、发放补贴,带领他们尝试面条深加工、推广富锌小麦品牌等。后来,在乡党委支持下,他高票当选村支书;

  田英豪:从刚来农村时的格格不入,到与村民成了“忘年交”,再到最后选择留在曲周,他从没后悔过。直到今天,每每回到村里,村民都要拉他回家吃顿饺子;

  王晓奕:父母心中的宝贝,在村里却成了不怕苦不怕累的“女汉子”。组织开展村民文化节、联系大学生暑期支教,在她的带动下,村里人的精神状态都不一样了;

  …………

  目前,全国已建立1048个科技小院,覆盖31个省份,涉及222种农产品,覆盖农业行业中的59种产业体系。同时,科技小院模式也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推介,已推广到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实践|浙江南浔以“最美家风+”引领精神富有

下一篇防治碘缺乏病日|我们现在还需要补碘吗?了解这6“碘”知识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