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文章作者:佚名
展的课程组织法。这就是“整个教学法”。
何为“整个教学法”?陈鹤琴认为,“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习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因为学前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学前儿童的发展也是整个的,外界环境的作用也是以整体的方式对儿童产生影响的,所以为儿童设计的课程也必须是整个的、互相联系的,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
游戏法是整个教学法的具体化。游戏具有统整作用,在游戏中,学前儿童的身体能获得充分锻炼,展开丰富的想象,缓解紧张的情绪,体验活动的愉悦;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游戏是学前儿童的重要生活。儿童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前儿童的课程最容易游戏化,采用游戏化方式组织课程,有利于学前儿童健康发展。
由于学前儿童都是具有差异的不同个体,每个儿童都是相对独立的,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不一,兴趣不同,应采用小团体式教学,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在相互作用中都获得长进。
▲学前课程编制
1951年,陈鹤琴发表了《幼稚园的课程》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批判了欧美国家所实行的完全从儿童出发,缺乏系统性的单元教学的课程编制模式,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幼稚园课程编制应遵循的十大原则,以及三种编制的具体方法。
十大原则是:
1.课程的民族性:课程应是民族的,不是欧美的;
2.课程的科学性:课程硬实科学的,不是封建迷信的;
3.课程的大众性:课程应是大众的,不是资产阶级的;
4.课程的儿童性:课程应是儿童化的,不是成人化的;
5.课程的连续发展性:课程应是连续发展的,而不是孤立的;
6.课程的现实性:课程应符合实际需要,而不能脱离现实;
7.课程的适合性:课程应适合儿童身心发展,促进儿童健康;
8.课程的教育性:课程应培养儿童五爱、国民公德和团结、勇敢等优良品质;
9.课程的陶冶性:课程应陶冶儿童性情,培养儿童情感;
10.课程的言语性:课程应培养儿童说话技能,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根据以上十大原则,陈鹤琴修订了原定的教育单元,加入了五爱教育内容,形成了九项内容构成的课程结构:节日、五爱教育、气候、动物、植物、工业、农业、儿童玩具、儿童卫生。这九项内容构成的课程结构,与其早些年形成的五指教育结构相比,增加了50年代一些新的成分,具有时代特色。但是,这种新课程结构显得比较零碎,整体性较差。
课程编制原则还是比较宏观的,它的指导性比较强,但操作性比较差。陈鹤琴还提出了三个具体的课程编制方法:圆周法、直进法和混合法。
1.圆周法:幼稚园每个年龄班预定的教育单元内容相同,研究的事物也相同,但所选教材的难度和分量应根据儿童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各班要求由浅入深。
2.直进法:就是将儿童生活中接触的事物,按照事物的性质和内容的深浅而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年龄班中,如小班研究猫和狗,中班研究羊和牛,大班研究马和虎。即是说,不同班的课题和要求都不相同。
3.混合法:就是在编制课程的时候,以上两种方法均可采用,即课题和要求有相同或不同。混合法是编制课程时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家庭教育理论
家庭教育理论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说:“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的一举一动可说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于是,先生指出小孩子的“知识之丰富,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
陈鹤琴认为做父母的应该由一种专门的技能,专门的知识。因而提出:
·上一篇文章:让中国一亿孩子学习轻松起来
·下一篇文章:中国现代教育家孟宪承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xxcn.com/news/jyzj/1054210387DEG41B5J55B10DB21J9.htm
【相关内容】
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