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学习力教育中心
不久前,国内唯一的一套传统文化教程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在北京正式发行。该套教材选编了《论语》、《孙子》、《道德经》等国学经典文献,据课题组负责人介绍,该套教材属于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和人格教育范畴,其目标之一是培养“质朴的道德操守”。
道德问题从娃娃抓起,国学经典入小学课堂,以《道德经》治道德,乍一看有那么点对症下药的意思。可细一琢磨,总觉得有什么不对,“老庄孙子”真能重建国民道德吗?未必。
还是拿《道德经》说事吧。《道德经》又称《老子》,系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大学选修先秦哲学时读过。《道德经》名为“道德”,但五千言里真正关涉现代道德的内容并不多。本质上,《道德经》是哲学著作,更确切地说是哲学语录。对于《道德经》,记得授课老师曾做过评价:《道德经》有辩证法,却是一种庸俗的辩证法。《道德经》是否真讲“道德”暂且不论,单说其中的辩证法,大学生能否参透,已是两说,遑论以“反者道之动”直面黄口小儿了。
恕我想像力贫乏,我实在猜不出小学老师该如何向孩子们解释《道德经》里的那些哲学精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字面上要给小孩子讲清楚就很费劲!“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反仁义的啊!“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什么意思?“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又作何解释?或许“将欲取之,必固予之;将欲灭之,必先学之”比较容易理解,说白了就是吃小亏占大便宜嘛,也算是一种生存智慧。不过,以“将欲取之,必固予之”为人生律令能否塑造健全的人格,见仁见智。
当然,国学经典并不仅限于一本《道德经》,除了《道德经》,还有儒家经典《论语》,还有兵学圣书《孙子》。就人生观世界观而论,《论语》要比《道德经》入世得多,书中也有很多道德诤言。然而,诵读儒家经典就能为道德滑坡刹车吗?还是未必。
上个月,作家王蒙曾做过一次演讲,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是儒家文化)有一种泛道德论的倾向,将政治道德化、法律道德化,甚至将性爱也道德化了。这既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弱点。若是一切泛道德论,很可能自绝于现代社会。
王蒙倒是在对国学进行辨证分析,至少他挑明了一个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亦不乏糟粕。就以本次传统文化教程为例,《三字经》里就有君敬臣忠之说,显然与现代民主政治理念背道而驰;《弟子规》里说要“不关己,莫闲管”,更是在提倡明哲保身。也许上述罗列,有吹毛求疵之嫌。对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应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国学经典该读还是要读,可诵读经典能否发挥道德效用,关键还要仰赖社会风气和制度环境的不断优化。
诚然,知识即美德。但要践行美德,离不开一个向善的社会环境。最拧巴的往往是,教室里老师讲“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校门外接送的家长们却在攀比着座驾;学生嘴上诵读“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心里却为取消几道杠而“生出一丝失落”。道德问题,知易行难。有了善的鉴别力并不等同于有了善的执行力,若没有制度约束,熟读诗书却照样行恶者也大有人在。罗马皇帝尼禄,吟诗作画无所不能,却是史上著名的暴君,他签发处斩令时的口头禅是:我真后悔学会了写字。
我说这些,并不是想彻底否定传统文化教程入中小学课堂,更没有把传统文化一棍子打死的意思。但若把拯救道德的希望寄托于“老庄孙子”,所托非人。事实上我也是一个父亲。如果条件允许,由我亲自为孩子挑德育教材,国学经典会是选项之一,但非全部。我还会建议他读周国平所著《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会建议他看贝尼尼的电影《美丽人生》,我还会陪着他看《悬崖》,向他解释为什么周乙在临刑前会抱着一个非亲生的女儿哭泣。这是一个父亲眼里,善良与美德的结构。(作者系青年学者)
上一篇: 不能当“文化问题上的啃老族”
下一篇: 张卫青:原住民是区域传统文化的灵魂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