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文章作者:佚名

 

    17日贵报刊登王建勋先生的《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人格培养》,提出首先要从教师入手。笔者非常赞同。笔者谨以亲身的经历,来谈谈感想。

    小学的时候,对老师的印象是很神圣的,老师工作很认真,也会有家访。上了初中,家访基本是没有了。老师们的功利化在后来是日趋严重。   

    我上的高中,是我们当地最好的一所高中。全市学生精英云集,老师也都资历不凡,不少还是从全国招聘竞争上岗的。不过,这样在当年全市学子心中光辉灿烂的地方,却有不少老师(主要是外地籍的)向学生家长索要钱物,甚至一度以此攀比,沦为这所百年名校的耻辱。我们学生看待一些老师的眼光,从敬崇到惊愕甚至鄙视,却和父母们一样都无可奈何。毕竟,谁也不敢得罪老师而影响未来的高考。

    前些天,跟一位尊敬的高中老师谈起当年的人和事,我用了这样一个词———伤害。当年许多老师的功利人品,对我们很多正处于成长期的心灵来说,确是一种很大的伤害,甚至可以说是心灵的悲剧。在我们人生路上,本应是我们模范的老师,亲手在我们孩子心中毁掉了他们本来美好的形象。让我们尚稚嫩的心灵提前感受了社会的阴暗面。

    在功利和不讲廉耻的环境下长大的学生,又会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这个社会,影响自己的人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远远比知识的功利教育要重要。宝贵纯洁的师生情谊,是用金钱和权势买不回来的。在成长过程中,老师有时往往比父母的作用还大。那些学品和人品都很优秀给过我良好影响的老师们,我终身感谢他们。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功利滚滚的年代,老师也许没有能力去扭转社会的歪风邪气,但起码应做到独善其身,有基本的健全人格,即使不被学生永久怀念感恩,也不至于被鄙视唾骂。


·上一篇文章:心理专家揭秘不良少年奥巴马的成功秘诀(图)
·下一篇文章:调查显示:三成中学生受人际关系困扰(图)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xxcn.com/news/xlsd/10541757163FKG0K727913IKA377.htm


【相关内容】

善政还是恶政:教育部禁止中小学生将手机带入校园利弊得失分析

余建祥

教育部: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

佚名

清华大学要面向全球招“初中生”了,哪些学生才有资格报考?

佚名

13岁女孩月考第一被质疑后溺亡,家长矛头直指老师

佚名

戴立益:“减负”是要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佚名

美国多所高校面临倒闭,中国留学生迎来坏消息,家长欲哭无泪

佚名

俄罗斯推进学生电子信息系统建设工作

佚名

印度学生将可通过在线学习获得学位

佚名

半个月内三名学生跑步猝死,都是口罩惹的祸?

佚名

开学第一天,国外中小学生是怎么过的?

陈沁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