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习力教育智库  文章作者:陈大伟

课堂上主动举手,实质是主动精神和探索精神的体现,为什么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和探索精神越来越低呢?

在幼儿园,小朋友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通常是身体尽可能向老师面前靠、小手伸得长长的并不断晃动、嘴里大声嚷着:“老师,我来!我来!”小手密密麻麻,有人形容这是生机勃勃的“森林”。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小朋友遇到的问题很多,纪律和规范是其中的一个问题,老师要求举手“左手放在背后,右手手肘放在桌上举直”使许多小朋友受到限制,但举起的小手依然很多,未必生机勃勃却也还是“森林景象”;到小学高段、初中,“森林”开始演化,大多数学生不再举手,举手的只是一小部分学生了,有人形容这是“稀树草原”。笔者先后两次到一个班听课,明显地感觉到了这种变化:一年以前,这个班的老师很累,因为大家都争着举手和发言,教师需要维持更好的课堂纪律;一年以后,在这个班上,这位老师也很累,累在需要形成一种学生思考和参与学习、积极举手的课堂氛围。

到高中阶段的课堂上,则几乎看不到学生主动举手要求回答问题的了,教室里没了主动举起来的手,当学生被老师点名叫起来时,被叫者慢慢吞吞、很不情愿。我在一节高中课上,发现一部分未被叫者不仅有了“庆幸”的感觉,甚至以不怀好意的轻笑“幸灾乐祸”,实际上,这里已经没有了生气,有的只是可怕的“荒漠”。

课堂上主动举手,实质是主动精神和探索精神的体现,为什么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和探索精神越来越低呢?

一段时间,我也是不同意把这种变化的责任归咎于学校教育和教师的,因为人的成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我国的传统文化倡导内敛、反对个性张扬。君子“敏于行而慎于言”、“三缄其口,沉默为金”更是成了修身明训。在这种文化背景中成长,我们就不敢奢望学生举手中的“生态景象”永远是森林。

2001年夏天,西南大学的靳玉乐先生给我们讲课,他说他到台湾讲学,发现台湾的中小学校长水平高,办学思路清晰,办学理性强;同时他以这么一个故事告诉我们台湾校长们很爱提问:在他的一个报告会上,有一位姓陈的小学校长三次起来提问,这使其他校长面有愠色——因为他们将失去一些提问的机会,这位陈校长于是当着同学们自我解嘲:“可能我是一头愚蠢的猪,所以我的问题就多了一点。”

每当我对这头“愚蠢的猪”生出敬意时,我都要想,大陆和台湾同样受着中国文化熏染和陶冶,台湾的一个案例也许不能说明什么,但是对于举手变化产生的原因,完全归咎于学校教育和教师是片面的,而完全归咎于社会、文化不仅也是片面的,不负责任的。

认真研究课堂上教师对学生举手提出问题的一般作法,我们不能不承认:很多时候,学生的主动精神和探索精神在被我们一点一点扼杀,我们在破坏这课堂上学生举手的“生态”。

我曾多次与中小学教师交流,我问大家:“当学生被我们叫起来,我们在干什么?”老师大多承认: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倾听,听什么呢?听答案,听是不是我们期望的答案。也就是说,对于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我们关注、评价的不是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过程,而是他们答出了什么,关注的是他们回答问题的质量。

过于关注回答问题的质量——衡量质量的标准又大多是依据我们教师自己的标准——带来了如下问题:首先,既然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必然会有不同的结果,那么老师、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也就不可能有相同的答案,除非这种答案就明明白白地在书上、或黑板写着(这样问题本身提问的价值就不大);其次,教师相对学生是成熟的,而且通过备课是有准备的,学生则是成长中的,没有经过预习就不可能有很好的准备。因此,按照自己的标准,学生的答案总是不完善的。对于不完善的答案,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怎么做的:一些老师选择了补充;一些老师不耐烦的要求“坐下!”;还有一些老师选择训斥和责难……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一堂好课的10个标准
·下一篇文章:一切从学生需求出发——发现课、分享课与验收课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xxcn.com/news/jsyxy/15328143253B50122280AEDF203E07B.htm


【相关内容】

善政还是恶政:教育部禁止中小学生将手机带入校园利弊得失分析

余建祥

教育部: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

佚名

艺术修养对于中国人来说为什么非常重要?

北野

清华大学要面向全球招“初中生”了,哪些学生才有资格报考?

佚名

戴立益:“减负”是要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佚名

为什么超过七成的小学优等生到初中成绩会骤降

佚名

美国多所高校面临倒闭,中国留学生迎来坏消息,家长欲哭无泪

佚名

俄罗斯推进学生电子信息系统建设工作

佚名

印度学生将可通过在线学习获得学位

佚名

半个月内三名学生跑步猝死,都是口罩惹的祸?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