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 文章作者:佚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师。不良的家庭教育是导致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又一重要因素。根据调查,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往往造就“小霸王”,会使孩子积成很多恶习;放任型的家庭教育,对孩子不管不问,会造成孩子孤僻冷漠的心理个性,容易在社会的不良影响下走上邪路;高压型的家庭教育,容易使孩子养成不诚实、撒谎、虚伪的毛病,缺乏自我尊重,容易导致反社会与反公德的越轨行为;其他的如家风不正、父母行为不端、家庭结构缺陷(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有暴力或攻击性行为,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恶劣影响。另外,在学校教育方面,某些学校教育不力,长期存在着重智力、轻道德,教书不教人的风气。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这个心理教育的关键时期,多数学校缺少有关心理方面的教育,学生连最基本的心理学知识都无法了解,更谈不上不良心理行为的纠正、引导及心理疾病的防治了。部分学校的心理品德课也流于形式,不能与学生的日常行为相联系。这样,就很难使青少年长大后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较高适应社会能力、全面发展的新人。因此,在心理教育和心理矫正的最佳时期,青少年的不良心理素质往往会走向歧途,或进一步发展为各类心理疾病,或心灵扭曲,厌学、离校、流荡社会,甚至被不良分子诱惑而走向犯罪的道路。
关于青少年优良心理素质培养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成年人应率先吃饭,事事处处为青少年树立榜样,以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孩子的心理道德的发展。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父母及其亲友的行为对他们的心理素质及道德的形成具有而入目染的作用。常言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启蒙孩子走向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父母不仅要抚育孩子的心身,更要培养孩子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身教胜于言传”,模范地为孩子做好榜样和示范,能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长者,除了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健康、美满向上的学习、生活、成长环境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完善自身个性修养及心理素质的提高,为孩子树立表率形象,“心正为范,德高为帅”,榜样是一种以心理素质塑造心理素质的大事。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认识、知识、心理活动不断趋向复杂和成熟,对人际关系的承受能力也日益增强和深化。因而,潜藏在长者言行之中的高尚人格形象,就是一部具体生动的好教材,孩子们细微的观察、模仿则是对该教材无声无语的具体体现。在日常的教育及实际生活中,长者的一举一动,喜、笑、怒、悲及忧思之中,都可能成为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作为长者,必须时时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将自己的为人处事、言谈举止,时刻置于孩子的监督之下。心理上,要乐观、开朗、勇敢、果断、灵活、随便;处事上,要实事求是、表里如一、冷静沉着;工作上,要爱岗敬业、严谨认真、科学求实;为人上,要胸怀坦荡、光明正大、诚实守信;生活上,先人后己、廉洁奉公、平易近人。要努力做到知识丰富、语言准确生动,仪表清洁整齐,举止文明和谐,以实际行动影响孩子。
·上一篇文章:对问题学生心理疏导的方法
·下一篇文章:处世精短故事八篇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xxcn.com/news/xlsd/1054118517A9A0440BIKD2H588EF7.htm
【相关内容】
Nana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熊丙奇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杨莉莉 |
佚名 |